有的地方,一次普通的邂逅,它便與你結下不解之緣。二十五年前,我從師專畢業(yè),回到家鄉(xiāng)塘坪工作。那是一個秋日的下午,我和學兄阿卿到一個叫禾石的小山村去訪友。一路上,飄香的柑橘,淙淙的流水,光滑的石橋,還有淡淡的糞香,樸實的村民,都給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。從此,禾石像一個羞澀安靜而又讓人心旌搖曳的村姑,時時闖入我的夢中。
二十五年后,又是一個秋日的下午,我們一行三人恰恰被派到禾石去采風。這真是冥冥中的一種天意安排!
從小鎮(zhèn)出發(fā),沿著舊江春公路向西北跑了十公里,終于第二次踏進這個群山環(huán)繞的山村。二十五年,咫尺天涯;故地重游,恍若隔世。興奮之余,我不禁感慨時空的深邃與滄桑。昔日粗放簡陋的村落,如今舊貌換新顏。村背靠山,村前流水,坐北向南,純粹是中國傳統(tǒng)古村落布局。整潔幽靜的深巷,青磚灰瓦的老屋,簡約得體的小洋樓,錯落有致地擠在一起。它們,以及旁逸斜出的竹林、婆娑起舞的樹影,都在斑斕的陽光下緊緊地依偎在一起,透出一股溫馨祥和的鄉(xiāng)野氣息。
村子東面和廣場南側,各有一口偌大的池塘,像兩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其間。與其說是池塘,不如說是一片湖。湖中游魚,時而佁然不動,時而來往翕忽,似與客人相樂。一座六角翹起的亭子,翼然臨于兩湖之間,清幽雅致。亭子外三二十步,一大一小兩座斑斑駁駁的石狗,飽經風雨滄桑,面東并排而立,似乎在忠誠地守衛(wèi)著這古老而彌新的村落。廣場東側,新建一座三百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。瞧,里面幾位村民,綰著沾了泥巴的褲腿躺在睡椅上,他們一定是勞作后來個小憩吧?那搖著蒲扇聊天的老婦,圍在桌邊下棋的老頭,坐在“新家庭文化屋”里看書的少年,光著身子依在門前怯生生地打量著陌生人的頑童,無一不是這樣享受著不經意的幸福。環(huán)湖綠道,連接通向遠處的田疇小路。村子四周,茂林修竹,群山疊翠。
去田野呼吸豐收的空氣,感受豐收的味道吧。
盡管水稻青青,豆苗泛黃,可依然處處透著沁人心脾的豐收味道。田壟上,幾位老漢揮鋤勞作。困了,點一袋旱煙,抹一下搭肩布,坐在田埂上歇一下涼。農人們似乎陶醉于眼前這幅即將收獲的莊稼圖。那一塊塊綠得醉人的土地,一壟壟,一行行,長短不一,錯落參差,散發(fā)出泥土的芬芳。這不正是一首首韻味十足的田園詩歌嗎?
午后的秋陽明媚而熱辣。站在村里的最高點遠遠望去,遠處一座座小樓、一口口魚塘,一排排豬舍,掩映在一大片一大片的果林里;清澈的小溪蜿蜒穿行,潺潺作響;條條機耕道縱橫交錯,穿梭著忙碌的車輛;村落與村落間,雞犬之聲相聞……
百鳥啁啾,十里稻香;暮色微露,遠山如黛。“斜陽照墟落,窮巷牛羊歸”、“數枝溪柳色依依,深巷斜陽暮鳥飛”或許是此情此景的最好寫真。
一縷炊煙從古老的村落升起,喚醒了我難忘的鄉(xiāng)情和幸福的回憶。鷓鴣鳥的啼聲隱隱約約從遠山飄來,老黃牛雄渾的“哞哞”聲響徹田野,慈祥的老母雞拖男帶女往窩邊踱去;荷鋤而歸的老漢、澆菜而回的村婦、撒下一路笑聲的浣衣少女……這何嘗不是傳統(tǒng)山村畫卷里最美麗、最濃郁的一筆呢?我突然明白:這就是禾石村令人夢牽魂縈的魅力所在呀!
離開這里,心中那份純樸,那份來自鄉(xiāng)野的本真,就像夢里的炊煙,在心靈的天空時常升起,裊裊不絕……